曾以“苦”为名的河南省鹿邑县,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,总人口达122.2万人,是贫困人口较多的豫东平原县。近年来,积极实施县级领导带头干、选调人员专心干、行业部门一起干、驻村帮扶扎根干、培训骨干精准干、督查考核促着干“六干”,鹿邑县各级部门切切实实落实政策,提高群众满意度,形成了“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打头阵、派出单位当后盾”合力脱贫攻坚的局面。
任集乡蒋庄行政村是鹿邑县人防办的定点帮扶村,也是该县最偏僻的贫困村之一。面对扶贫工作时间紧、任务重的重重考验,扶贫队创新思路,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探索农业产业化,扶贫志智双扶相结合,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,促进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等做法,2017年年初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。如今,蒋庄行政村正昂首阔步,向着“乡村振兴”大步前行。
发展产业致富有方
时值盛夏,蒋庄村的花卉苗圃基地里,月季、木槿、凌霄、格桑等花圃开得娇艳,芳香满花园。丁相兰大娘一边修剪着月季花的枝叶,一边哼着豫剧小调,心情看来真不错。
丁大娘是蒋庄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今年65岁,和老伴二人不仅没有经济来源,又都有慢性病,不能干体力活。经鹿邑县人防办派驻蒋庄行政村第一书记张益伟介绍,丁大娘到花卉苗圃基地上班,一天上班六七个小时,一个月可挣1000多元,“每天种花、拔草、施肥和培土,也不累,不仅能挣钱,看着花心里也高兴。”丁大娘说。
家门口就业,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。几年来,两任驻村第一书记与村里致富带头人达成共识,种植大户经优选像丁相兰老人这样有劳动能力的10户贫困户,与贫困户签订长期的劳务合同,管理合作社的50亩艳红椒、30亩秋桐、60亩苗圃花卉种植基地,每人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。在县人防办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驻村工作队还引导贫困户承包5亩土地种植工艺葫芦,与5户贫困户签订协议,通过与贫困对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,惠及全村5户贫困户,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。
扶贫需要有长效机制。经过反复考察,驻村工作队为没有劳动能力的李庆营老人等4户贫困户送去8头波尔山羊,每年对养殖取得突出成效的贫困户送上养殖发展奖励资金,目前,贫困户波尔山羊养殖已发展到40头。
通过产业致富的不是一家两家,而是全体贫困户。县人防办驻村干部根据贫困人口数量、分布情况确定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和布局,保障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收益1千元以上,可保障80%建档立卡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。
“少数人富起来不算富,全村人都富起来才算富。以点带面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渠道,让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。”继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张益伟说,“好的产业我们继续发扬,为乡村振兴打好更坚实的基础。”。
“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、提高脱贫质量这条主线,不断创新工作方法,着重解决贫困户在自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努力实现稳定脱贫长效化、制度化,就能确保致富路上不落下一人。”任集乡党委书记于子敬对蒋庄村做法很赞同。
实事办好 幸福入心
蒋庄村有个爱说话的张云真老大娘,没事喜欢跟村里人聊天。前段时间,她常这样说,“俺年纪大了,腿脚不利索,这门口土路都几十年了,别说下雨天了,晴天我都不敢出门。”不少人听了一笑了之,但张益伟等一批帮扶队员却上了心。
“群众说的,就是我们工作缺的。”张益伟和队员们自己做起了“检讨”。确实,村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,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开展,村民们早已实现“水通、电通、网络通”,唯独连接村组之间的必经之路凹凸不平,每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,村民外出务工、小孩上学出行很困难,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。
路为啥没修好?关键在于项目对接不准确。为此,张益伟多方面搜集资料,以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为依据,整理好材料后立即向乡党委、政府汇报。经过反复沟通汇报,张益伟不断克服困难,解决潜在问题,最终争取到了扶贫项目。在驻村工作队、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七月初,这条长1340余米的“惠民路”实现了全面竣工,村民们从此告别了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历史。
“现在可好了,俺没事就能推着小车出来串串门,心情好嘞很,真是感谢党感谢咱国家的好政策!”如今,张大娘逢人就说,一条平坦的水泥路、民心路,通向的是脱贫奔小康的致富梦。
群众生活困难多,想帮扶好,不仅要听村里说,帮扶单位还应主动找。鹿邑县住建局党组副书记、副局长、人防办主任梁鹿林和人防办党员干部一起,按照县委“大走访”活动要求,对所帮扶的任集乡蒋庄和郭庄两个行政村65户贫困户进行走访。
蒋庄村72岁的蒋德方肺部切除,老伴又有慢性病,生活比较艰苦。梁鹿林了解后,马上让驻村工作队定制计划,常看老人,了解老人所需。再次见到蒋德方,老人感动地说:“家里自来水安好了,电费补助也解决了,啥都弄的这么好,感谢党,感谢政府。”
在村头,在家中,在田地,梁鹿林和帮扶单位走访人员不断看、不停问,详细了解了贫困户致贫原因,脱贫具体措施,享受国家各项政策补贴的落实情况等,帮老乡分析问题,鼓励驻村工作队因户制宜整改,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。
“把该做的事情做好,走进群众的心里。这个要求,永远不能变,永远也不会变。”梁鹿林的话让群众和驻村队员们点头不已。
步步坚实走向振兴
改水、改电、改厕、改圈、改厨、改院和增加必要的生活工具,“六改一增”是提升贫困村群众精准脱贫满意度,改变贫困村环境面貌,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必要措施,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脱贫摘帽不摘政策,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“返贫”,如何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前行?
“真中。现在真是干净太多了。好嘞很!”近日,任集乡蒋庄村贫困户蒋德胜高兴的说。怪不得村民这么说。原来,村委办事人多,旱厕气味难免让人捂鼻子。“以前到俺村委会办事儿,厕所味儿大,俺们都是憋着回自己家上厕所。”蒋德胜回忆。
今年夏天,针对村民们的调侃,鹿邑县人防办驻村工作队很快把问题列到下一步工作计划中。“旱厕改造、自来水改造、路灯亮化,一样也不能落下。”接到驻村第一书记的情况汇报后,鹿邑县人防办高度重视,立即组织施工队伍对村室旱厕进行改造。
“不仅工程要惠民,最好还给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。”驻村第一书记张益伟表示,蒋德仓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勤劳能干,让他们改造旱厕“最放心”。果不其然,很快,村里旱厕改成水冲式,办事村民不再“捂鼻子”,村委会里响起来笑声。
今年,鹿邑县人防办和蒋庄驻村工作队针对贫困户存在的“厨房不卫生不整洁,院子不平整没硬化,生活用品不齐全不结实”等问题,特制定“六改一增”实施方案,让村民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“从脱贫奔振兴”的好处。
借着机会,孟现芝和王好军两户贫困户向乡政府申请6000元的“六改一增”项目资金,帮王好军铺平了院子,帮孟现芝老人整改了灶台,添置了两张床,两家人开心不已,“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温暖。”
通过“六改一增”,鹿邑县人防办有力地推进了帮扶村村容村貌的改变,规范和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,村民幸福感有了,也实在了。
“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各项举措,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生产动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、增添力量,让贫困群众发展起来、富起来。”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到村里调研打气,一番话说得大家鼓起掌来。(董绪武 冯淑娟)
编辑:段丽静